乡土中国 民歌山西 乡宁民歌专场演出走进山西师范大学

乡音送暖心扉意 宁静致远情味长

——“乡土中国 民歌山西”乡宁民歌专场演出走进山西师范大学

乡宁文联:闫琳、尉丽、宁汐

乡宁的民歌以悠远高亢的声腔在黄河中游高歌,乡宁的文化以致远的情味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流畅。为进一步唱响乡宁民歌,推介乡宁民歌品牌,宣传乡宁文艺文化,加强与高校文化艺术交流,6月12日,由山西师范大学、乡宁县文学艺术联合会联合主办,乡宁县职业中学、乡宁民歌研创工作室承办的“乡土中国,民歌山西——乡宁民歌走进山西师范大学专场演出”在音乐学院音乐厅隆重开演,为山西师范大学师生在盛夏时节送上一场精彩的乡土音乐盛宴。

乡宁,古称鄂,位于黄河中游,山西西南,北率吕梁,南瞰禹甸,山川毓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乡宁民歌就是这块土地上的一颗灿烂的文化明珠,是勤劳朴实的乡宁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上千年的历史沉淀,包括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特别是极具个性的乡宁方言,成就了乡宁民歌的个性特色。她是鄂文化、黄河文化、中和文化的集中荟萃,或婉转流畅或高亢激昂,既有晋南音乐的韵味,又有黄河文化的色彩,是黄土高原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经过40余年来的挖掘搜集、整理改编和传承创新,乡宁民歌展现了地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鲜活时代特征。

乡宁传统民歌主要分布在关王庙、西交口、双鹤、枣岭、昌宁地区,有山歌、号子、小调三种,小调居多。现搜集整理出的乡宁民歌达一百余首,主要作品有《洗衣裳》《毛子哥》《摘花椒》等。近年来,乡宁民歌传承者们创作新民歌300余首,获国家省市级作品奖50余件,其中《梅花坡哩人莅啦》《云丘颂》《戎子姑娘》等17首歌曲获山西省和临汾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带有乡宁方言、民俗风的《梅花坡哩人莅啦》,在省内外唱响,已发展成最为人所知的经典民歌。2023年“爱临汾·赢未来”临汾文旅推介将乡宁民歌唱到了陕西西安、山东淄博、广东深圳、福建厦门、海南澄迈等地。乡宁民歌已达到一业一歌、一景一歌、一乡一歌的发展程度,成为一个县域文艺品牌和文化标识,催生着乡宁人民的文化激情和文化自信。

本场演出多数作品由原乡宁县政协主席阎灵娣编词,原乡宁县文联主席、乡宁民歌传承领军人王晋强编曲。参加演出的既有乡宁民歌传承人,也有各行各业的民歌发展者。专场演出还邀请到国家一级演员、山西省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会三连冠张红丽,她特地倾情演唱了山西民歌《大红公鸡毛腿腿》。

演出在节奏欢快、铿锵有力的歌曲《黄河鼓娃》中拉开序幕。通过歌声让人们看到了一群富有朝气、青春活力的大禹后人,他们继承着大禹治水时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家乡建设进程中撸袖实干、拼搏进取。整首歌曲的旋律有典型的山西民歌特点,歌词裹挟着黄河人的朴实和激情,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乡宁民歌。

《赶会》是一首非常细腻、地方性很强、画面感十足的乡宁民歌,歌中的主人公活泼、清纯、略带几分羞涩,她精心打扮、满心喜悦,想象着赶会时见了情哥哥的各种表现和场景,盼望着一切如愿的美好时光。音调、节奏都包含着乡宁本土的元素。细听细品,一股浓郁的晋南风、鄂邑韵扑面而来。

歌曲《摘花椒》通过展现一对小夫妻在井坪子摘花椒时的劳动场景和微小细节,表现了两人之间浓浓的爱意,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和无比向往。歌曲用极具本土音乐元素的旋律赞美人民的生活,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民歌作品。

歌曲《寻婆家》讲述了一位初恋少女寻求自由婚姻的爱情故事。真实、自然、质朴和独特的方言风格让这首歌别具味道。歌词中的“走西廒、过渰子”源自流行在城北垣的乡土民谣,让人感到十分亲切,仿佛故事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嗲、娘、妗子、婶子、铁匠、木匠、神管、鼓手”,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颇有画面感。

历史上的云丘山,春节过后的二、三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值农闲期间,统治者要求失去配偶和不孕不育的妇女回归自然,入山求偶、放野育人,充分展示着人性的自由。这时节,古鄂大地上的姑射山,春潮涨、人潮涌。花篮、鞭杆、桃花、柏枝变成了他(她)们求偶传情的信物。《挑花篮》是一首有故事的小情歌,渗透着本土文化,充满着古老爱情中的民俗记忆。

古代历史上梳子有这样的说法:“一梳梳到头,富贵不用愁;二梳梳到头,无病又无忧;三梳梳到头,多子又多寿。再梳梳到尾,举案又齐眉;二梳梳到尾,比翼共双飞;三梳梳到尾,永结同心佩。有头又有尾,此生共富贵”。一把小小的梳子,赋有如此深厚的含义,给人许多遐想。新民歌《一梳子梳到头》以梳子为主线,设计了人物,即妈妈、哥哥和妹妹,故事线条清晰,情节细腻,真挚感人,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爱情画卷。表达的是一种爱的传递、爱的温馨和爱的坚贞,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正能量的传播。旋律吸纳了传统乡宁民歌《马茹子哥》音乐元素,特别是多次出现典型乐句“嘚儿呦嘚儿呦梳到头,哎呦梳到头。”从而凸显本土特色,加深听者对歌曲的印象,使作品和听者间产生强烈共鸣。这首清新脱俗的小情歌,是地道纯正的晋南韵味,清新、欢快、甜美、动听。

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民谣歌曲《麻野雀和火燕燕》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社会中存在的“孝”与“不孝”通过“麻野雀”和“火燕燕”两种动物生动传神的表现出来,具有朴实、简单、率真、好听、易流传的特点。歌曲曲调朗朗上口,通过两种动物所作所为的强烈反差,教育人们要讲礼数、敬孝道。

《蚂蚱蚱》是一首在乡宁光华一带流传的传统民谣,经词曲作者精心改编创作,尤其在旋律中融入西交口花鼓调元素后,其地域特色更加鲜明。这首歌曲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幽默诙谐,情节生动感人,充满童趣,通俗易懂,承载了人们儿时在姥姥家的美好回忆,传递出对亲情和传统的珍惜之情。

《三姊妹》是流传在崖下的一首地方民谣,歌词幽默诙谐,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三姊妹在家庭中迥异的地位和生活情形。如第一段“大姐梳的十字头,二姐梳的翠花楼,剩下三姐没梳的,梳了个狮子滚绣球”。就已经凸显出了三姐的不公待遇。整首民谣的段落紧密相连、逐步推进,使人不禁为三姐的命运扼腕叹息。作者在原民谣结尾处进行了改编,以出人意料的喜剧性反转收场,使这首民谣重获新生,得以传承。这首民谣道出了世间的酸甜苦辣和人生的起起落落,让人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无奈。

《扫帚苗》是一首节奏欢快、活泼轻松的少儿歌曲,歌词简洁明了、寓意深远。歌曲描绘了扫帚苗的轻柔飘逸和成长历程,以及它为世界增添的美丽,鼓励孩子们从小树立志向,如同扫帚苗一般,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歌曲《我村我的家》语言简洁明快,让人一听即懂,又有着诗的文采。更重要的是,它富有相当的音乐性,给人提供了更大的艺术想象空间。“老汉”、“婆婆”、“姑娘”、“小伙”等形象的描绘,画面感十足,给人以丰富联想,不仅展示了一幅幅美丽乡村幸福生活情境,更反映了老百姓拥抱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的精神风貌。

《鄂水谣》是一首深情走心的民谣歌曲。此曲以鄂河为背景,借对河水的描绘,传递出远走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悠悠思念。歌词中的“三十三道弯”、“六十六个潭”、“九十九座山”,鲜活地刻画出游子即将远离故乡时,那回首遥望的依依不舍与心中的万千思绪。“浇溜溜清的水”这句歌词,更是表达出游子对故乡那清澈、纯粹、源远流长的思念之情。此外,“浇溜溜清”为乡宁方言,“清”的发音为“qie”,这一方言的运用为整首歌曲增添了浓厚的乡土韵味。

“对麻鞭”是乡宁传承数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习俗主要流传在关王庙、双鹤、光华一带,在每年的中秋佳节,当月儿悄悄爬上来的时候,隔沟相望的两个村庄便热闹了起来,两边的小伙子们相互叫喊、对骂,并用力挥舞着麻鞭,赛着各自麻鞭的响声,对着明月、向着高山,宣泄着内心丰收的喜悦。歌曲《对麻鞭》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那个年代对麻鞭的热闹场面,同时,也升华了这个民俗的主题意义,表现了人们庆丰收的喜悦心情。

歌曲《梅花坡哩人莅啦》融入了乡宁民谣、民俗、民间传说,讲述了一段在古鄂大地流传已久的美好故事,以乡宁本土元素为基调,是一首具有晋陕黄河流域音乐风格的民族商调式作品。“野鹊子喳,喳梅花,梅花坡哩人莅啦,是谁啦,作啥啦,给卯子英子管媒啦”,这一句民谣,在乡宁有点年纪的人都会说,正因为这样,奠定了这首歌传唱的基础。歌中的“梅花坡”给人以遐想,充满了神秘色彩;“管媒啦”使人联想起过去媒人媒婆的各种形象;“隔沟沟滚碨盘,两扇合一扇……”引用的是伏羲女娲的经典传说;“稍子面”暗示媒人这门亲事有戏;“油饦子”是乡宁待客的最高规格,寓意为这桩婚姻得以圆满。歌曲推出后在鄂邑大地迅速扩散,也得到了喜爱民歌的朋友们的追捧。该作品曾获山西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歌曲《请到乡宁走一走》创作于1995年,首唱于“1995年山西省土地复垦乡宁现场会文艺专场”。后于2007年改编,由乡宁煤运艺术团在省市县多次演出,成为该团的保留节目。2023年再次改编,由乡宁融媒官方微信视频号、抖音号于春节期间重磅推出,并在2023年云丘山中和节、2023乡宁、临汾消夏文艺活动“乡宁民歌演唱会”精彩亮相。这首歌的创作初衷是宣传和展示新时代乡宁的美好形象,扩大乡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全县人民的家乡情怀和创业热情。

一首民歌一腔情,句句唱醉乡里人,“乡土中国,民歌山西”以乡宁民歌而走进山西师大,这一专场演出展现了经过40年挖掘传承、创新发展的乡宁民歌正在以肩负传播乡宁文化、唱响乡宁之声的使命而阔步向前的身姿,她承载着乡宁文艺独特魅力,展现了乡宁民歌无限潜力,这一新时代的文艺列车已奔驰在祖国文化发展的和美大道上……